藍田書院創建史

藍田書院創建事略

一、書院之創建

清道光初,平埔族遷入埔里盆地,南投地方漢人社會頗為發展,民生欣欣向榮,兼以受彰邑文風勃興之影響,於是南投漸見文運曙光 。道光十一年(西元一八三一)南投縣丞朱懋,倡議建書院,卜地街後東偏康壽庄菜園中(即今之南投市康壽里藍田街)。是歲冬月興工,以生員曾作雲,殷戶簡俊升、柯占魁、魏良植、曾協美、廖金義等人捐款並董其事,道光十三年十月告竣,顏曰:「藍田書院」,意取其樹人無殊種玉,蓋欲藉此為培植之區,而冀青出於藍,以共與孝弟力田之科也。中祀文昌帝君,後祀朱熹為講堂,旁為齋舍,供山長居,兩翼廂房為諸生肄業之地。外環以墻,結構壯麗,此次之工程計費白銀肆仟壹佰餘元。鄉進士曾作霖撰「新建南投藍田書院碑記」詳述其事。書院於民國七十四年(西元一九八五)十一月,經內政部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。

二、書院修建過程

道光十三年(西元一八三三)十月,及道光二十七年(西元一八四七)冬月各修建一次,留有修建石碑兩面。後遇地震,霪雨而損毀。迨至清同治三年(西元一八六四)正月,由吳聯輝提倡,募款二千元,而改建於今三民里藍田街(現南投警察分局北側),同治七年(西元一八六八)五月落成,留有「奏凱崇文」,「丕振斯文」匾額。改建之書院,遭白蟻之害,傾圯不堪,於光緒十年(西元一八八四)由吳聯輝長子朝陽首倡,募款予以重修。日據初,兵荒馬亂,光緒二十二年(西元一八九六)六月,南投民軍抗日,書院遂罹兵燹,焚毀右廡,未幾由曾長茹首倡,募款一千三百元,予以俢復。民前十年(西元一九○二),諒受政策性指令,遂將書院捐贈南投公學校。民國元年(西元一九一二)由於施行市區改正,基地無從使用。民國四年(西元一九一五)末,由林文智首倡,向南投堡民募得一千八百元,並得南投公學校資助二千元,將書院收回,重建於現址,民國六年(西元一九一七)六月竣工,留有「藍田書院」銜牌,及「文明氣象」匾額各一面。民國二十六年(西元一九三七),蘆溝橋事變爆發,未幾,太平洋戰爭續起,局勢緊張,此後戎馬倥傯,書院逐漸荒廢,大殿及左、右廂房均被遊民佔住。祀神神像雖在,神之元靈已避難於魚池鄉木屐欗「興善社藍田書院」,【後來於民國四十八年(西元一九五九)毀於「八七水災」】。民國四十六年(西元一九五七)三月,由南投鎮長吳振福,與地方人士彭華錦、葉在淵、蕭國治、吳重禮、林明權、蕭陳快等人協議,收回書院大殿,並向居民募款,予以重修增建,民國四十八年(西元一九五九)三月竣工,並迎回文昌帝君元靈,於正殿奉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,而別稱孔子廟。從茲廟貌一新香煙鼎盛,文風日盛,並遵禮舉行春秋二祭。民國七十三年(西元一九八四)起,委員會與佔住戶協商,並付補償款後,陸續收回被佔用之左右廂房加以整修,供學生課外溫習功課之用。後來積極籌款,購買週邊民地,拓寬廟埕。民國七十六年(西元一九八七)第五屆主任委員簡汝泉,第三任總理余益成,力倡購買廟基地,經委員會議決,募款配合南投縣政府補助,及書院節餘經費,於民國七十八年(西元一九八九)二月,以新台幣壹仟壹拾貳萬柒仟玖佰肆拾元,向彰化銀行購得現有基地,南投段四八三之一等七筆土地,計一、八四三平方公尺。後經南投縣政府,依法委請漢光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,於民國八十五年(西元一九九六)二月(第七屆主委高崇錦任內),由南投縣政府發包,任發營造公司承包,修復前殿古蹟,後殿則由十方大德集資興建,於民國八十五年(西元一九九六)三月發包,亦由任發營造公司承包,民國八十七年(西元一九九八)五月前殿、後殿同時竣工,同年十月落成,並舉辦「南投堡書聲」大型慶祝活動,南投縣長林源朗,贈「大學之道」匾額一面留存。又逢西元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震損,並已修復完成。整修後書院仍屬於三合院閩南式建築,方位坐西朝東,院門設於東南牆角,名為「奇賢門」,是一般廟宇少見之建造方式,庭前照壁乙面,前有半月池。原有金亭拆除,重建「敬聖亭」一座,爾後不再焚燒金紙,廟庭豎立碑文外,並將花圃綠化造景,以增景觀。大殿供奉主神文昌帝君,副祀紫陽夫子,前方為三川門。左廂為辦公廳及接待室,右廂為經書室與育英室(平時供學生課餘溫習功課之場所)。整修後之書院,已回復原有風貌,有木雕二十四孝圖,古色古香之浮雕與彩畫,其中人物、花卉、鳥獸、詩詞,均寓意深長,富有教育功能,這是整修後一大特色。為配合今後勸化工作之推展,並發揚地方文風之永續,而倡議興建後殿,樓高兩層,一樓為濟化堂,中殿奉祀關聖帝君、孚佑帝君、司命真君,左側供奉城隍,右側供奉福神。因顧及縣址所在地無孔子廟,乃將二樓闢建為大成殿,中殿供奉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,左側儒家七十二賢人神位,右側儒家歷代聖賢神位,於民國八十六年(西元一九九七)十二月二十二日,入火安座,殿宇內外木雕、石雕、交趾陶浮雕技術精良,堪稱巧奪天工,廟宇巍峨壯麗,一角觚稜瑞氣籠,前後殿層次井然相互輝映,爾後素王(孔夫子)、文昌、武聖(關公)一同鎮座藍田,則南崗文風丕振,指日可待也。

三、濟化堂

民國四十八年(西元一九五九)九月,為維護古蹟不再荒廢,經吳振福、吳重禮、蕭陳快等有關人士,赴埔里育化堂呈疏,請南天賜旨揮鸞,藉挽頽風,丕振聖教。同年十月二十八日,本院奉  玉旨揮鸞,承埔里育化堂開導,懷善、通天、魚池代化堂及本地啟義、善德、滿天堂等協助,開始煆煉正鸞林梓儀、陳榮達二人,四十九天期滿,繼續補煆成功。於民國五十年十二月十五日玉闕  下詔賜號「濟化堂」,農曆每月逢八為期日揮鸞勸化,至今歷經四十餘載,勸化鸞文遍及全國,並著「渡迷橋」、「鸞音拾錦」善本傳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