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藍田

清初,南投地區因地處內山,開發較晚,文教事業並不發達,直至清朝中期,漢人開拓南投大致完成,而於道光11年(公元1831年)闢建藍田書院,為南投三大書院中最早成立者(另兩座為草屯登瀛書院與集集明新書院),雖名為書院,但除了由官方批准聘請教師,與普通義學稍異外,仍不脫「義學」的性質。 日治時期,一度作為南投公學校的宿舍。藍田書院之名稱,具有「樹人如同種玉、青出於藍更勝於藍」的意涵,希望藉此培植地方文秀並青出於藍。同治3年(公元1864年)改建於現在的三民里藍田街。明治44年(公元1911年)因市區改正計畫,於大正4年(公元1915年)再遷移至崇文里文昌街現址,其中,歷經數次整修,最後在民國46年(公元1957年)修建為現今的樣貌,經內政部審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。民國88年(公元1999年)「921」震災造成藍田書院嚴重傾斜及塌陷,民國92年(公元2003年)5月7日修復完竣。依原貌修復現狀保存。近年來,藍田書院因學校教育普及化,書院的傳統特質已經改變,除提供學子們來此溫書,並保留祭祀的功能,也朝傳統文化傳承及公益事項推廣及發展。 (部分資料來源:內政部)民國86年聖示:「不燒金紙,不點燭火」。領風氣之先,曉諭世人燒金紙不但浪費又妨害環保,勸導世人移為憐孤濟世之用。鼓勵學生平時要勤讀,不要有投機心態,改向神前許願,利益眾生,迴向社會祥和,就是最大功德。而此重環保,利眾生之作法為本院之一大特色

藍田書院正殿

藍田書院正殿座西朝東,是一座兩進三開間、兩護龍的三合院書院建築。第一進三川殿面開三門,明間外檐裝修以石雕壁堵及木雕櫺子窗組合構成,是常見的閩南式建築構造;主祀文昌帝君的正殿,為十六架桁之建築組合,前有捲棚式屋架拜殿。

藍田書院殿

後殿為二層樓高、三開間、屋脊構造均為傳統式建築,並融合全院景觀,一樓為濟化堂,中殿奉祀關聖帝君、孚佑帝君、司命真君,左側城隍、右側福神;二樓為大成殿中殿供奉孔夫子神位,左側儒家七十二賢人神位、右側儒家歷代聖賢神位。

藍田書院設有敬聖亭、照壁、半月池、龍仙水、仿古華表、石碑、怡心亭、文物陳列館等均顯細述前賢的耕耘歲月軌跡,而全院規劃設計之古色古香木雕、石雕、交趾陶、彩畫,其題材均寓意深長富教育功能、工法均技術精良,堪稱巧奪天工,院貌巍峨壯觀典雅,一角觚稜瑞氣籠,前後殿襯托得層次井然相互輝映,院門位於古蹟右前方,建築型態為燕尾翹脊單開間,置依傳統五行九星寸白法規制之奇賢門乙座,為全省罕見之設施,名符其實的文武廟。

敬聖亭又稱聖蹟亭、惜字亭、敬字亭,乃昔日重視文化、珍惜字紙,並祀文昌諸神的建築物,作為焚化字紙的地方。「有能付丙者,便是識丁人」諭示對有寫字的紙張,不隨意丟棄,廢棄時也收集後放入敬字(聖)亭火化,勸導民眾對文字(知識)的敬重。

照壁,古稱蕭牆,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用於遮擋視線的牆壁廳堂前與正門相對的短牆,作為遮蔽、裝飾之用,多飾有圖案和文字。元.關漢卿《魯齋郎》:「轉過照壁,出的宅門,扭回身體,遙望著後堂內,養家的人,賢慧的妻。」也稱為「照牆」。

三川殿(正殿)前庭院設有照壁一面,營造空間效果,照壁前有半月池,古代學宮稱為泮池,池內鯉魚昂首代表「鯉躍龍門」之意,象徵及第(考試及格),泮池兩邊設有旗桿座意思是「中舉」(考試及第),是文廟特色。  (資料來源:內政部)

傳統寺廟之門宜開龍邊,因本院龍邊無出口,乃設於虎邊。奇賢門如屏如門呈L形, 依「九星吋白法」精心施設,間隔雙邊通路,避免院門大開雜穢直入,且免入院門即直沖院內山牆之墀頭,孚佑帝君聖示,以此奇賢門來破煞,高七尺二吋,以青斗石與大白石合砌,中為圓銅鏡,旁環以漢白玉螭虎紋,為世上少見之藝術設計。